《自然》杂志刊登了一项里程碑式发现:天文学家首次完整观测到行星系统的诞生过程。研究团队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/亚毫米阵列(ALMA)与詹姆斯·韦布太空望远镜(JWST)的协同观测,在距离地球约1300光年的婴儿恒星HOPS-315周围,捕捉到行星从尘埃盘中凝聚形成的早期阶段。
观测数据显示,HOPS-315的原行星盘内存在热矿物凝聚迹象,硅单氧化物以晶体形式分布于气体与尘埃中,这标志着矿物凝聚过程已启动。更关键的是,团队在盘内检测到多个密度异常区域,这些区域的气体与尘埃正通过引力坍缩形成行星胚胎。研究负责人指出:“我们首次观测到除太阳系外,其他恒星周围行星形成的最早期时刻,这为理解行星系统的演化路径提供了关键证据。”
此前,天文学家虽通过ALMA望远镜在御夫座AB星、LkCa 15等恒星周围发现行星形成的间接证据,但受限于观测技术,难以直接捕捉矿物凝聚的初始阶段。此次突破得益于JWST的红外成像能力与ALMA的毫米波分辨率结合,使科学家能穿透尘埃云,清晰观测到行星诞生的“第一缕曙光”。
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行星形成的“核吸积”理论,还揭示了行星系统诞生的普遍性——从太阳系到遥远星系,行星的形成机制可能遵循相似的物理规律。随着更多恒星育婴室的观测数据积累,人类正逐步揭开宇宙中“生命摇篮”的诞生之谜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