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国内餐饮市场迎来“土菜热潮”。从北上广深到县域乡镇,一批主打“在地食材、传统工艺、质朴场景”的土菜馆迅速走红,成为消费者追捧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这些品牌通过“土中带精”的差异化策略,在竞争激烈的餐饮红海中开辟出一条新赛道。
食材溯源:一场“土味”的供应链
新土菜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食材的追求。以湖南“田小狗的饭店”为例,其招牌菜鳝鱼需在山间溪流中养殖7个月;腊肉熏制周期长达87天,盐菜需经历“三蒸三晒”工艺。这种对食材原产地的考究,甚至延伸至调味料——门店使用的香料均取自周边山野,如野生淮山、时令山笋等。
安徽“傻子土菜”创始人尹强透露,其团队跑遍合肥周边百公里内的乡镇,从农户手中直采霍山竹林鸡、叶集风干羊等地域性食材。门店明档厨房内,食材陈列区标注着“当日捕捞”“山间散养110天”等标签,消费者可直观感受食材的新鲜度。这种“看得见的溯源”模式,既降低了仓储损耗,又通过“限量供应”制造稀缺性,单店日均食材周转率较传统餐厅提升40%。
场景重构:从“苍蝇馆子”到“土潮空间”
在场景营造上,新土菜馆摒弃了早期农家乐的粗放模式,转而通过“质朴风”设计传递情感价值。长沙“四方桌”餐厅采用泥砖墙、竹编灯罩、手写菜单等元素,还原客家村落风貌;厨房区域设置柴火灶台,现炒现卖的烟火气成为引流工具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品牌在保留“土味”的同时,巧妙融入现代消费需求。例如,田小狗的饭店在门店内设置轻商务包厢,配备智能点餐系统,既能满足家庭聚餐,也可承接小型商务宴请。数据显示,其客单价稳定在80-120区间,较传统农家菜提升60%,但上座率仍保持95%以上。
以湖北“春熹熹·土菜馆”为例,其600平方米门店采用“小正餐”模式,人均消费50-60,通过“现点现炒+精致摆盘”提供超预期体验。创始人透露,该品牌通过三次赴合肥学习优秀案例,结合本地消费习惯调整菜单结构,最终实现单店月均流水超200万。
行业分析师指出,土菜馆的流行本质是消费情绪的投射。当城市消费者对预制菜产生审美疲劳,回归“吃饭本身”的需求愈发强烈。土菜馆通过强调食材本味、烹饪过程可视化,恰好契合了这一趋势。据统计,2025年上半年,国内土菜品类门店数量同比增长127%,其中县域市场占比达63%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